評選目的

-
接軌國際永續指標:如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、TNFD、CDP、GRI 、DJSI 等。
-
推動企業揭露與自然相關的依賴、影響、風險與機會。
-
因應生物多樣性喪失帶來的挑戰與風險。

-
喚起社會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
-
促進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溝通與理解
-
凝聚共識,形塑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共同願景與目標
-
以真誠與透明為基礎,避免落入漂綠誤區,強化永續信任感

-
表揚具影響力的生物多樣性專案與實踐者
-
慶祝多元行動成果,強化正向循環
-
創造更多靈感與相互啟發的機會
評選精神
本獎項不同於傳統評比競賽,而是從在地觀點出發:著重「行動力」的實踐,並以「溝通力」為橋梁,廣泛匯聚組織與利害關係人的想法,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具體作為。透過共享與共學,進一步激發「創新力」,攜手打造具韌性的永續生態圈,形塑正向的「影響力」循環。
評選對象
① 對象:秉持珍古德博士理念:「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一份子,每一個人都可以造成改變」。
②凡設立於台灣地區且在我國營業(包含外商企業)之企業,不限規模大小。
參賽內容需為2年內(2023至今)的專案。
徵件資料規格
-
必要:上專案書面資料表一份、簡報一份。
-
補充:專案影音或線上網頁。
評選要項
在國際行動框架中,國際珍古德協會深耕「根與芽」計畫,以其啟發人心的 「啟發學習、探索連結、採取行動、慶祝影響力」 四大行動階段,引導全球企業與組織認識並實踐生物多樣性保育。企業透過與利害關係人的議和,規劃具永續性的生態、環境實質改變的專案,並能展現以下四大階段的策略與行動。
① 內部培力-企業針對專案議題推動哪些培力計畫、培力對象。
-
企業自身是否有對專案議題有一定的培力參與,推動內部溝通。應提出培力的合作單位、培力的投入與參與的量化統計,已建構哪些知識與能力。
-
企業如何對專案的重要利害關係人溝通、是否有創新的溝通行動?成效為何?
②外部倡議-企業倡議、教育推廣特定生物多樣性議題,提高社會大眾的關注?
-
企業應具體提出倡議的議題、作法、如何檢視倡議後的成效。
① 專案規劃的目標與策略。
-
企業的專案規劃,是否建構針對「人、動物、環境」三者的影響評估?
-
設定的短中長期目標內容,發展策略為何(專案目標聚焦於TNFD框架中,避免、減緩、復育、再生、轉型,哪一種類型的生物多樣性行為?)
② 專案影響力的管理方法。
-
企業依循哪種管理方法學(例如: 改變理論、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、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設計)落實計畫,並設計有監測、評估、改進機制,確保長期影響力?
① 專案議題與企業的關聯性。
-
企業如何選定關注議題?
-
是否盤點過專案議題與企業價值鏈有一定的關聯性?
② 專案與利害關係人需求的相關性。
-
企業是否帶動相關利害關係人(如員工、社區)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、盤點需求,整合出專案發展策略與目標。
-
是否有多元利害關係人的參與? ?
① 定期檢視成果與利害關係人共享。
-
企業是否定期將階段性成果與利害關係人共享,彼此肯定鼓勵與反思,持續邁向下一個階段目標。請說明共享的機制、頻率
② 擴散影響力,帶動更多元的合作與行動。
-
企業是否有設計成果分享機制,帶動更多企業或社會大眾投入生物多樣性行動。
-
企業除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,還發展成永續影響力商業模式。(例如:循環經濟、永續旅遊、地方創生…等)
評分標準
本次徵件以書面審查為主。主辦單位將審核參賽者所繳交之簡報及相關申請資料,確認是否符合徵件規範,並依據以下四大構面進行綜合評分。
行動力30%
-
專案目標實質量化成果
-
專案規模 VS 企業規模投入比例
溝通力20%
-
訊息議題、使用工具與傳播方法
-
利害關係人界定、溝通深度與廣度
-
溝通成效與帶動改變成果
創新力20%
-
是否有多元的夥伴關係
-
是否具有產業、合作模式的獨創元素
影響力30%
-
專案與企業的關聯性、發展策略
-
專案的管理方法、長期性
獲獎團隊將享有以下資源(為期一年)


6/25
(三)
12/31
(三)
報名徵件起跑
說明會工作坊
即日起
至11月30日(日)截止
資格審查
12月31日(三)前
公告入選名單

2/27
(五)
3/31
(二)
5/21
(四)
專業評選
2月27日(五)前
跨界專業團隊
嚴選亮眼案例
獲獎通知
3月31日(二)前
通知獲獎企業
共慶影響
5月21日(四)
登上生物多樣性論壇
分享企業影響力
注意事項
專業評審名單